河海大学“环境+N”新青年全球胜任力暑期国际课程圆满结课
7月24日至7月27日,博彩网-电竞博彩网 顺利举办第二届河海大学“环境+N”新青年全球胜任力暑期国际课程,邀请来自国内外的八位专家教授前来授课,共计60名本科生与研究生参加课程学习。
课程一 环境+流域生态:《流域生态学经典理论及其在河湖生态修复中应用的探讨》
郑州大学杨正健教授为同学们系统梳理了流域生态领域的经典理论。他从生命起源说出发,揭示水与生命演化的深层关联;通过物种竞争演替理论,解析流域内生物群落的动态平衡机制;借助水体层化理论,阐释水温、溶解氧等环境因子的垂直分布规律;以稳态转换理论,说明生态系统在干扰下的状态跃迁特性。这些理论不仅构建了理解流域生态系统的完整框架,更为河湖生态修复提供了科学依据——从生物群落调控到水文环境优化,为破解水体富营养化、生物多样性下降等问题提供了切实可行的路径。
课程二 环境+物化因子:《自然水体溶氧平衡及其视角下的水生态环境调控探索》
天津大学孙博闻教授通过深入剖析自然水体中溶氧的产生与消耗机制,从物理、化学和生物多层面揭示影响溶氧的复杂因素,比如水温、盐度、生物活动等。在水生态环境调控方面,孙博闻教授提出一系列创新策略,通过合理的水力调控和生态修复手段,提升水体溶氧水平,维持水生态系统的平衡与稳定,助力水生态环境的改善和可持续发展。
课程三 环境+水生生物:《浮游植物生态学及其对水环境治理的支撑与启示》
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李明教授的课堂上,一场围绕浮游植物生态学与水环境治理的探讨热烈展开。李明教授首先引入水华现象,详细阐述其从萌芽到大规模暴发的动态过程,涵盖水体富营养化导致藻类过度繁殖,在适宜光照、温度、水文等条件下迅速聚集的各个阶段。接着,他着重强调工科研究需要注重过程的描述,通过研究不同深度的水体描述水华发生过程。最后,李明教授组织同学们展开开放性讨论,思考浮游植物生态学研究如何为水环境治理提供更精准的支持,探索从源头上防控水华、修复水生态的有效策略 。
课程四 环境+环境模型:《集成式水环境模型研究与应用》
香港城市大学童须能教授以阐释模型原理入手,强调其通过整合水文、水质、生态等多维度数据,构建动态模拟系统的核心逻辑。随后,他介绍了模型的广泛应用场景,包括流域污染防控、城市水环境规划、突发水污染事件应急模拟等。在梳理已有发展时,童教授既提及基础模型的迭代升级,也讲到多技术融合带来的突破。最后,他以国际化视角展示了模型在跨国流域治理、全球气候变化下的水环境响应等领域的应用潜力,让同学们深刻认识到其在解决复杂水环境问题中的重要价值。
课程五 环境+物化过程:《水环境氧化还原交替过程与效应》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副研究员赵国强聚焦水域环境中的周期性水动力过程,系统解析了其驱动的厌氧、好氧交替如何影响土壤、沉积物-水以及植物-土壤界面的化学反应。课程深入阐述了在此过程中,热力学稳定态矿物如何通过氧化还原“充放电”机制生成关键的亚稳态活性组分,并探讨了该机制在气候变化背景下的潜在环境效应及其与粮食安全的关联。提升了学员们对水环境复杂界面过程机制及其宏观意义的科学认知。
课程六 环境+新能源:《可持续发展:电动汽车的环境效益和挑战》
内华达大学李丁生教授从环境与健康的角度出发为学员们介绍了新能源汽车领域目前所面临的一些问题。李丁生教授从空气污染、生命周期评估和环境正义的角度,全面概述了电动汽车的益处与挑战,引发了学员们对新能源与环境的关系的新思考。
课程七 环境+浅水模型:《浅水模型在降雨径流和污染物输移中的应用》
剑桥大学梁东方教授为学员们介绍了浅水方程,纳维-斯托克斯方程的特性及其变体,以及适用的计算方法。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梁东方教授向学员们介绍了浅水方程在降雨径流过程、洪水和水污染预测中的应用,帮助学员们更好地理解理论知识。此外,梁教授也介绍了国内外大学的差异,拓宽了学员们的视野。
课程八 环境+水利科学:《环境与水利学科交叉实例和思考》
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张文明教授将水利学科与环境学科相结合,向学员们展示了两门学科交叉领域的一系列科研与工程实践,例如污染物在河流(有冰和无冰条件下)的迁移扩散及模拟、基于水利原理的人工曝气技术优化、微塑料在水环境中的研究等。引发了学员们对学科交叉科研的兴趣和思考
本次暑期国际课程圆满落幕,在结课仪式上,学员代表获颁结课证书,这既是对他们学习成果的肯定,也是对他们未来继续投身环境建设的殷切期望。未来,博彩网 将持续贯彻国际化育人需求,不断丰富课程内容,为培养具有创新思维、具备跨学科交叉能力、能够参与全球治理的复合型环境学科人才奠定坚实基础。
图文:付泽同、钱弢炜、张铖莹